周易是我國歷史最悠久,最具有東方智慧的典籍。這部書講的是象、數、理、占,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、變化的自然規律,對立與統一的法則,并運用這一世界觀,運用八卦模擬表達自然界、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。
周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大,它不但影響中國的文字,關鍵它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。它通過樸素的唯物辯證法,來論述與揭示陰陽之間對立與統一的自然法則與宇宙規律。它是預測學與決策學,并包含了社會哲學的和諧統一??芍^群經之首,諸學之冠,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。
周易是我國歷史最悠久,最具有東方智慧的典籍。這部書,講的是象、數、理、占,揭示宇宙間事物發展、變化的自然規律,對立與統一的法則,并運用這一世界觀,運用八卦模擬表達自然界、社會和人本身的各種信息。
周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非常大,它不但影響中國的文字,關鍵它還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。它通過樸素的唯物辯證法,來論述與揭示陰陽之間對立與統一的自然法則與宇宙規律。它是預測學與決策學,并包含了社會哲學的和諧統一??芍^群經之首,諸學之冠,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。
先秦
約前26世紀初--前206年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→圖讖(亡) ┌→占算
│ ↑ ├→術數
┌易占──→術數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→術數易─────┼→陰陽
│ ↑ │ ↑ ├→歷算
│ │ │ │ └→略
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易術─┤ 《讖緯》 │
前易 ↑↑ │ │ │
│ ││ └學術(略) │ │
│ │└─────┐┌─→《易緯》(佚)┐ │
│ │ ││ ↑(秦漢) ├→象數易←┘
│ ┌數卦─┐ ↓│ │ ┌─┘ ↓
└本易┼爻卦─┼┬→《周易》→《易傳》─┤ 綜合易
│└色卦─┘│?。ㄎ髦埽 ?uarr;↑ └─┐ ↑
│ ┌─┘ ↑ ││ │ │
│ │ │ ││ └→義理易
│ │┌───┘ ││ ↑
│ ││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┘│ │
│ │││ 老子───┼→莊子 │
│ └┼┘ ↑┌───┘ │
│ ↓ ││ │
└───→易學──→孔子───┐ │
┌─┴─┐ │
↓ ↓ │
商 卜 軒 田
瞿 商─→臂─→何
?。ㄎ鳚h初)
易學源流簡表:兩漢
兩漢:前206--公元220年:
┌讖緯學 緯書讖書合稱,東漢文是多研此術。
│
├象數易─┬孟 喜 西漢中期(宣帝時)卦氣說《周易災異》
│ ├焦 贛 西漢中期(宣帝時)災變卦氣說《易林》
│ ├荀 爽 公元128-190(東漢)升降說等
│ ├虞 翻 公元164-233(東漢)逸象旁通說
│ └陸 績 公元187-219(東漢)象數易集成
│
├綜合易─┬馬 融 公元79-166(東漢)彖象經文易
│ └鄭 玄 公元127-200(東漢)爻辰五行說
│
│(輯說)─劉 安 前179-前122 著《淮南子》
漢易─┤
├義理易─┬田 何???(高祖時)授易周王孫、丁寬、齊服生
│ ├丁 寬 西漢前期 受學田何、古義易學
│ ├韓 嬰 西漢前期(文、景帝時)韓氏易傳子夏易
│ ├費 直 西漢前期(景帝時) 古文易學開派
│ ├楊 何 西漢前期(武帝時) 官易之始 易博士
│ ├司馬談???-前110(武帝時) 受易于田何
│ ├京 房 西漢前期(武帝時)
│ ├施 仇 西漢中期(宣帝時) 施氏易
│ └梁丘賀 西漢中期(宣帝時) 今文易學開派
├玄 學─┬楊 雄 前53-18(成帝時) 著《太玄》
│ └魏伯陽 東漢后期 《周易參同契》
│
└目錄學──劉 向 前77-前6(宣帝時)目錄學之祖
易學源流簡表:三國隋唐晉
三國晉隋唐:公元200-907年
┌術數易┬管 輅208-255(三國)精陰陽占算
│ ├郭 璞276-324(晉)精算歷奇術 《洞林》
│ ├干 寶318-?(東晉)通陰陽術數《周易注》
│ ├葛 洪?(晉)煉丹家《周易雜占》
│ ├李淳風602-670精歷算《推背圖》《乙巳占》
│ └袁天罡?(唐初)《推背圖》《六壬課》
│
├象數易┬荀氏家族 荀俁 荀粲(三國魏時)承荀爽說
晉易─┤ ├崔 憬(唐武后前后)崇揚卦象 《周易探玄》
│ └張 遂(一行)673-727 和佛學、天文歷法
│
├綜合易─歐陽建???-300(晉)名物言易說
│
├(輯說)┬孔穎達574-648(唐)642《周易正義》
│ └李鼎祚???(中唐)756年 《周易集解》
│
└義理易┬何 晏190-249(三國)《玄學解易》
├王 肅195-256(三國)集古文經學大成
├阮 籍210-263(三國)雜以道家、無為說
├嵇 康223-262(三國)《周易言不盡易論》
├王 弼226-249(三國)老莊解易玄學易之始
├韓康伯332-380(晉)托象明義說
├衛元嵩?(北魏或后周)《元包經》
└陸德明556-627(唐) 采集漢魏易說
易學源流簡表:宋元
宋元:公元960-1368
┌術數易┬陳 摶?-989(宋初) 宋易圖說之始
│ ├李之才?-1045(北宋) 卦變說
│ ├劉 牧1011-1064(北宋)《易數勾隱圖》
│ ├邵 雍1011-1077(北宋)《皇極經世》
│ ├周敦頤1017-1073(北宋)《太極圖書解》
│ └錢義方?(元末) ?。保常矗赌曛吨芤讏D說》
│ ├象數易┬朱 震1072-1138(兩宋間)《漢上易傳》
宋易─┤ ├蔡元定1135-1198(南宋) 河洛為源說
│ └吳 澄1243-1313(元)考證治易
├綜合易┬李 覯1009-1059(北宋)刪定易圖序論
│ ├朱 熹1130-1200(南宋)納諸家易說
│ ├蔡元定1135-1198(南宋)河洛為源說
│ └葉 適1150-1223(南宋)義出于象說
│
└義理易┬范仲淹989-1052(北宋)世變說
├胡 瑗993-1059(北宋)《周易口義》
├歐陽修1007-1072(北宋)《易童子問》
├張 載1020-1077(北宋)氣本源說
├程 顥1032-1085(北宋)心學先驅
├程 頤1033-1107(北宋)理一元說
├楊 時1053-1135(北宋)道學 《易說》
├李 光1078-1159(南宋)以史解易
├楊萬里1127-1206(南宋)誠齋易傳
├陸九淵1139-1193(南宋)心學
├楊 簡1141-1226(南宋)心學 以心解易
└俞 琰1258-1314(元)隱士《周易集說》
易學源流簡表:明清
公元:1368-1911年
┌術數易┬黃道周1585-1646 萬物一體說 實測治易
│ ├方以智1611-1671 以數解易
│ └焦 循1763-1820 推變說
│
├象數易┬來知德1525-1604 錯綜說《周易集注》
│ ├唐鶴征1697-1758 雜老莊說《周易象說》
│ ├惠 棟1697-1758 天人說《易漢學》
│ └張惠言1761-1802 崇揚虞氏易
清易─┤
├(輯說)┬胡 廣1370-1418《周易大全》
│ ├李光地1642-1718《周易折中》
│ ├傅 恒1722-1770《周易述義》
│ ├馬國翰 清末道光年《玉房山輯佚書》
│ └紀 昀1722-1801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
│
└義理易┬李 贄1527-1602哲理說《九正易因》
├黃宗羲1610-1695《易學象數論》
├顧炎武1613-1682樸學考據治易《易音》
├王夫之1619-1692《周易稗疏》
├毛奇齡1623-1716《河圖洛書原舛編》
├朱彝尊1629-1709《易經考》
├胡 渭1633-1714 集清初易圖辨偽大成
├程廷祚1691-1767 陰陽動靜說
├姚際恒 清末 疑古說
└尚秉和1870-1950 《周易尚氏學》